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身为领主的我只想好好种田 第61节  (第1/2页)
    邓艾、赵破奴都可以统帅骑兵,夏村从此不缺少骑兵将领。    “相比较而言,还是邓艾的天赋‘强行军’更加强悍。”    张华认为赵破奴的“疾行”只能适用于骑兵,用途比较有限,而邓艾的“强行军”,适用于全兵种、全地形(除水面),实用性更强。    匈奴村有3000人被迁徙至夏村,夏村人口增加到一万,欣欣向荣。    张华令人在村庄南边修建了一座初级市坊,供村民进行交易。    张华又设立市坊监,下设几个小吏,征收市税。    如果商业繁荣,那么市税也可以成为重要的财政来源。    刚开始夏村还没有什么商品,但随着人口增加,产出的陶瓷、铁器、棉布等物资越来越多,就形成了商品流通。    夏村铸造华夏通元,大量铜币作为货币流通,促进夏村商品贸易的繁荣。    随着夏村商业逐渐繁荣,文化、教育开始兴起。    夏村的私塾数量从一座变为五座,供数百孩童读书。    私塾可以提升这些孩童的成材率,将来出现更多文臣武将。    因为这些孩童是张华的领地自己培养的人才,因此,更加忠心耿耿,对夏村有归属感。    文化兴起,南唐后主李煜改名为李昱,写得一首好词,成为夏村文人代表。    “这首词,当真举世无双。”    一个刚刚迁来夏村不久的士人在看完李煜的词之后,由衷感慨,于是主动拜访李煜。    “先生请坐,不知先生姓名?”    李煜令人上茶,看向登门造访的士人,此人举止得体,估计出身于名门望族。    那人答道:“在下杜牧,字牧之,此次登门拜访,乃是以文会友。”    第七十五章 诗人杜牧    杜牧在夏村定居,拜访李煜之后,两人惺惺相惜,结为知己。    结果不到三日,一队士卒闯入杜牧的屋舍。    “诸位壮士,我犯了何事?”    杜牧被披坚持锐的甲士吓了一跳。    “主公大人要见先生,请先生随我们走一趟。”    “好吧。”    杜牧见这些甲士来势汹汹,实在无法拒绝。    夏村的行政木屋,张华已经久候多时。    杜牧还以为自己犯了什么事,忐忑不安。    夏村由韩非执掌刑罚,用刑严厉,杜牧被一群甲士带来,也有些惧怕。    “先生不必担心。我的领地有人口4万,正值用人之际,所以想请先生出山辅佐。”    张华令人召来杜牧,进行招揽。    张华已然是四万人口的领主,有了一定的地位,即使面对杜牧这样的名人,也不必低声下气。    因此张华将杜牧请了过来。    “如能有用武之地,自然不会推辞。”    杜牧意外自己这么快就被张华盯上。    实际上,在对匈奴村百姓重新登记造册时,张华已经注意到杜牧这个名字。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些都是杜牧的诗篇,对张华而言,简直刻入了dna。    杜牧很多作品都和历史、兵事有关,因为杜牧生活在战火不断的晚唐时期,距离五代十国不远。    另外,杜牧是晋国镇南大将军名将杜预、唐朝宰相杜佑之后,出身名门,担任过刺史,在唐朝一众诗人之中,可以说是出身显赫,在政坛也小有成就。    这也是张华将杜牧请来的原因。    杜牧拥有治理一地的才能,而张华正好缺少人才治理越来越庞大的领地。    “好,今日与牧之你对酒当歌,三日后你走马上任,治理匈奴之地。莫要嫌弃人少,好歹也有万人。”    张华任命杜牧为匈奴村的村长,安抚当地百姓。    “兵荒马乱,治理一方百姓,使得天下太平,百业兴旺,这是在下之荣幸,岂会嫌弃人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