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921 (第2/2页)
在西欧,经过不列顛空战失败的德国空军早已无力控制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权。在这种有利形勢之下,丘吉尔和罗斯福在华盛顿举行会晤,商讨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面对胜利的曙光,罗斯福初步提出了联合国的构想,提议由英、美、苏、法、华担任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而所有要进入常任理事国的国家必须派遣军队进入第二战场。华夏在自身战事吃紧的情况下派遣了第二舰队以及华夏联合远征军最为精锐的五十二军赶赴欧洲,参加诺曼底登陆。而第二小节的镜头大部分都给了如今还有几艘保存在军事博物馆的军舰,其中大部分都是华夏最好的巡洋舰,“ZQ号”、“永绥”、“楚同”、“太原”、“安东”、“江犀”、“联光”、“吉安”、“美盛”。第二小节的镜头,程晓羽并没有办法短时间去完成拍摄,只能在获得版权之后,大多剪辑自华夏历史战争片。随着电贝司和电吉他的声音,先是庞大的出征仪式,小提琴跟着响起,画面上则是盛大的阅兵,列队整齐的士兵朝运兵船走去,并举枪高喊着“以做好牺牲的准备”,最后是九艘巨舰和几艘运兵船出港,钢铁船身击打着海浪,让人热血沸腾,随着昂扬的号角吹响,汽笛声跨越时空响彻整个上海。整个画面剪辑的相当凌厉,尤其是士兵们举枪列队走过巨大的舰队身侧的画面,和十多艘船舰在民众的围观下,带着赴死的决心使出港口的镜头,十分的燃。第三小节是程晓羽亲自拍摄的长达十多分钟的诺曼底登陆场面,但因为时间有限最后被剪辑成了七分钟,程晓羽完全是模仿的来拍摄的,使用便携式摄像以登陆士兵肖博平的第一视角带入战争,更好的让人看到战争的残酷和真实性。因为有张路阳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请来了华夏军队协作拍摄,这七分钟的片段拍摄的相当震撼,让张路阳都大为感叹程晓羽的天赋。(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开头的而是多分钟,经典)当庄严肃穆的响起的时候,没有太阳的阴沉的天幕,浑浊又冰冷的海水,布满防止登陆坦克铁栅栏的沙滩,让人立刻就进入了“诺曼底登陆”的那一天。程晓羽在登陆情节中,摄象机是手提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是时刻都在运动中的,但又因为人工cao作,因此,镜头一般都是平行对准物体或者是45度角的仰拍和俯拍,画面设置是以士兵视角取景,用来制造出身临其境的效果,再加上跟踪拍摄,或干脆将摄影机放在地上以人的视觉体验观察整个战场,观众就随镜头仿佛亲临奥马哈滩头,感受着枪林弹雨的威慑。一般的大场景不能很好地传递出战争的恐怖感,所以这里的场景没有用航拍,甚至只在战斗结束的时候用了一回全景,而更多的是采用中景,最常见的则是近景和特写。在中的死亡镜头相当的逼真,处于主角位置的华夏五十二军士兵中弹后没有挣扎就牺牲了,在壮烈又肃穆的音乐中。所有战士的英勇就体现在永无休止的死亡上面,持续的死亡,持续的向滩头前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